位置:南方大学学院 > 院校新闻

马来西亚南方大学学院:以社群为邻,建教育服务共生生态

发布时间:2025-10-15      浏览次数:6

在马来西亚柔佛州新山,南方大学学院从未将自己局限于校园围墙之内,而是以 “社群伙伴” 的身份,将教育资源与地方需求深度绑定,构建起 “高校 - 社群” 共生共荣的独特生态。这里的教育不再是封闭的知识传递,而是融入社区发展、回应民生需求的动态实践,成为新山社群进步的 “助推器” 与 “资源库”。

南方大学学院对社群的深度联结,首先体现在 “需求导向” 的公益服务体系上。学院定期组织师生走进新山的多元社群,开展针对性帮扶:针对低收入家庭子女的教育缺口,启动 “课后辅导计划”—— 师范专业学生每周固定 3 次前往社区中心,为中小学生提供数学、语文等学科辅导,还开设绘画、手工等兴趣课,弥补家庭教育资源的不足;面对老龄化社群的健康需求,医学院与护理专业师生组建 “健康义诊小队”,每月深入新山各个居民区,为老人提供血压测量、慢性病咨询、用药指导等服务,同时编制通俗易懂的健康手册,帮助老人掌握日常保健知识;针对新山外籍劳工群体的语言与法律困境,学院志愿者团队开设 “基础马来语 / 英语课堂” 和 “劳工权益普法讲座”,用简单直白的语言讲解工作合同、薪资保障等关键问题,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本地生活。这些服务并非临时活动,而是形成了 “长期定点、师生轮换” 的机制,让高校资源持续反哺社群。

在社群文化建设方面,南方大学学院更是主动担当 “赋能者” 角色。学院充分发挥自身文化与场地资源优势,成为新山社群文化活动的重要承载平台:免费开放校园礼堂与活动室,供社区组织举办族群节日庆典、邻里联欢晚会;联合新山本地文化团体开展 “社群文化工作坊”,邀请民间艺人教授传统舞蹈、乐器演奏,吸引不同年龄层的居民参与;针对新山侨乡文化的传承需求,学院师生与社区侨领合作,共同整理侨乡口述史、拍摄纪录片,还在社区开设 “侨乡故事讲堂”,让年轻一代了解本地侨史文化。这些举措不仅丰富了社群文化生活,更让高校成为连接不同族群、传承地方文化的 “纽带”,推动新山社群形成 “多元共生” 的文化氛围。

更具创新性的是,南方大学学院还探索出 “社群需求反哺教学” 的模式,让社区成为学生的 “实践课堂”。学院将社群服务纳入部分专业的实践学分要求:社会工作专业学生需长期跟踪社区家庭,完成 “弱势群体需求调研” 并撰写帮扶方案;公共管理专业学生参与社区治理项目,协助居委会优化便民服务流程;艺术专业学生则为社区设计文化墙、策划节庆活动,将专业技能转化为社群服务成果。这种 “在服务中学习” 的模式,既让学生积累了实战经验,也让社群需求成为推动教学改革的 “风向标”—— 例如,根据新山社区对 “老年照护” 的迫切需求,学院在护理专业中增设 “老年心理照护”“居家护理技术” 等课程,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。

如今的南方大学学院,早已不是孤立的 “教育孤岛”,而是与新山社群血脉相连的 “共生体”。它用一次次贴近民生的服务、一场场扎根地方的活动,重新定义了高校的社会价值 —— 教育不仅要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,更要成为解决当下社群问题、推动地方发展的 “鲜活力量”。这种 “以社群为邻” 的办学理念,也让南方大学学院在马来西亚高等教育版图中,拥有了独一无二的 “社群温度”。